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潮汕农村家庭烧火做饭用的通常是土灶,土灶需要燃料。潮汕地区的水稻一年两熟,所以稻草成了最常见的燃料。然而,除了稻草,勤劳的农人还会抽空去砍柴、捡蔗粕(甘蔗皮)、搂树叶和竹叶等来作为燃料。其中,最辛苦的莫过于掰竹壳了。
竹林枝叶茂密,环境幽深静谧,所以一般要挑午间或午后阳光强烈的时候前往。前往的人一般是妇女,所以为了壮胆,两三人相约同行。来到竹林,大家先用竹耙把掉到地上的竹壳、竹叶弄到空阔一点的地方,聚拢成簇簇堆堆,再捡到竹筐里;而那些掉落在竹子根部的缝隙、挂在竹枝缝隙以及留在竹的“身上”尚未脱落的竹壳,则需要用手“掰”。
竹子的根部有竹壳,大家会侧身、伸长手去捡;竹子枝缝有竹壳,大家会摇动竹子或拉一拉柔软的竹子,通过振动的方式让竹壳脱离位置让掉落下来,再进行捡拾;竹的“身上”有尚未脱落的竹壳,只要它干枯了,就可以用手取下来,有的只是局部干枯了,所以免不了用一点劲儿才能弄下来。上述三种情况,人们均已“掰”来形容其动作。我觉得只有第三种情况,才能勉强以“掰”来形容,前两种情况完全可以用“捡”、“拾”来形容。这里的“掰”,是人们的通用语,并不是把竹壳掰成两半,而是用手抓住竹壳的局部,然后拉、拽、扳,已达到把竹壳顺利取出的目的。
有的竹壳尚未完全干枯,所以掰竹壳的时候,手会被其上面附着的毛茸茸的小刺扎到。竹林的地面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干净,所以进竹林时既要穿着靴防止被破瓷器等杂物扎到,或被蛇咬到,又得防止身体(特别是脸部)被竹枝扎到。走进竹林,蚊虫肆虐,阴风阵阵,令人不寒而栗!而且通常得凑满两大竹筐压得严严实实的竹叶、竹壳才能回家,而那个时代几乎每家每户的农村家庭都会有人去搂竹叶、掰竹壳,真可谓“人多粥少”。由此可见,掰竹壳实在是一件辛苦活!
笔者小时候常常跟妈妈一起到竹林里掰竹壳。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在近乎阴森的竹林里,伸着小手去掰竹壳,有时候还直往竹子与竹子间的缝隙里钻进去,且不说万一遇到蛇或者被竹子夹住身子有多危险,哪怕遇到那种长翅膀的大蚂蚁,一旦被咬,都必定伤势严重。然而,我们就是凭着一股干劲,凭借仅有的一点点自我保护的经验以及“驱虫神器”——万金油,勇敢地罗志业、掰竹壳,一次次满载而归!
晒干的竹壳,燃烧起来特别旺。正是因为有了竹叶竹壳等,我才得以每天都品尝到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日益成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上了中学。那时候,很多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好转,开始用上了煤气炉,我家也不例外。“掰竹壳”也就慢慢成了过去式,成了我童年时代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