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别名笋,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肥嫩、短壮的芽。竹原产中国,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广。尤其毛竹,因地下茎入土深,竹鞭和笋芽借土层保护,不易被冻,出笋期主要在春季,故名春笋。春笋味道鲜美,无论是凉拌、煎炒或是熬汤,均鲜嫩清香,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佳肴之一。同时,还具有消食、化痰、补血益气、健脾、明目、养颜的功效。由于竹园大多生长在偏远的山地,管理不便,导致出笋量低。为提高林地效益,使林农增收,采取下列技术措施,能够让竹孑多发看笋:
1、改良土壤
深垦:在夏初或冬季砍除竹园内的杂草、灌木,全面进行深垦,深度20-30厘米,清除石头、伐蔸,挖除老鞭、霉鞭和浅鞭,改善林地环境。
浅耕除草:在8-9月,结合施肥对竹林实施浅耕除草2次,深度10-20厘米(注意不伤芽鞭)。
2、合理施肥
一般亩施50公斤氮磷钾速效肥,分4次进行。2-3月催笋、5-6月催鞭、9-10催芽、11-12月孕笋。
3、合理留笋养竹、采笋
挖掘部分“伏鞭”和冬笋。选择粗壮有力、粗细中等的春笋作母助,正常每亩留70-90株。采笋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对象”,做到挖、留合理。
4、合理砍伐
母竹更新砍伐在当年冬季进行。砍除6度以上的老竹,适当保留3度竹,填补林窗。既“砍4留3不留5”(毛竹一年2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