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进入创新助理!   注册 | 登录
位置:竹产业专题>>技术>>产业技术>>内容阅读
益阳小郁竹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00六年六月十日《湖南日报》公布了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十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益阳小郁竹艺是益阳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各种体制和市场经济的抑制,导致益阳小郁竹艺由兴旺而逐步走向衰弱,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此笔者就益阳小郁竹艺的兴衰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感触颇深。
   益阳竹艺品创始于明代,是湖南优秀的民间工艺品,竹艺产品遍布街头巷尾,因此益阳素有“竹器之城”的美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盛名。竹业生产在不断地发展,一九七七年竹制产品出口达40多万美元,从六三年以来益阳竹业先后派出17名32人次竹艺技术人员赴几内亚、加纳、伊朗等国传授竹艺技术,其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随着改革开放,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益阳小郁竹艺却由兴旺逐步走向了衰弱,原来国营竹艺厂已不存在,竹艺工人不断流失、转向,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甚至有的竹艺工人连生活都难以维持,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有关部门和领导对发展竹艺思路还不够开阔,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还比较保守,特别是竹艺产品在运行中的竞争能力比较脆弱,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竹艺快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的人文环境还没有很好地利用。
   2、益阳虽连续举办了两届竹文化节,但只是有竹文化之名,而无竹文化之实,效果不佳,一些领导对此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唱反调,特别是有的职能部门往往在牵涉到经费问题时,只是站在自身的利益考虑,有的甚至借种种原因给竹艺的发展设阻力、出难题。
   3、在开发益阳小郁竹艺上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制定扶植竹艺开发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机构。在引导帮助开发竹艺生产上没有具体的措施,对从事竹业生产的经营者一旦遇到的实质性的问题无人过问,相互推诿,从而导致一些很有开发潜力的竹艺项目因得不到支持而只能过早地夭折,如已获国家专利的自动竹类雕刻机、天然雕花竹装饰板等项目,这样大大挫伤了竹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4、严重地缺乏技术人才。原竹艺厂的一批竹艺工人不断流失、转向,而当前的资深竹艺工人专家明显呈现老龄化,大都有七八十岁,如不采取抢救措施,益阳小郁竹艺将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怎样挽救益阳小郁竹艺,合理开发竹艺制品?要抢救益阳小郁竹艺,发展益阳竹艺生产,就要理清竹艺发展的新思路,明确竹艺发展的新目标,进一步探索竹类加工的深度,扩大生产规模,益阳小郁竹艺才能做大、做强。
   一、发展益阳小郁竹艺的自然条件
   1、益阳竹资源十分丰富,竹子主要分布在桃江、资阳、安化及赫山等地,约187万余亩,尤其桃江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被誉为楠竹之乡。
   2、竹子的人文特征:历史文人墨客都借竹抒怀,赋予竹子各种人的精神品格。如:古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画家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古代文人还把竹的品格与高风亮节等同,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直到凌云总虚心”。竹子的人文特征充分说明我们可以在竹子上大做文章。
   3、竹的产业特征:自古以来益阳人民就有种竹、用竹的习惯,尤其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大师刘宗凡同志为首的竹艺工人们,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之上,将益阳小郁竹艺由传统的10多个品种发展到200多个品种,并将益阳小郁竹艺打入国际市场。刘宗凡先生是我国唯一的小郁工艺美术大师,出国任竹艺专家12年,曾任市竹艺厂厂长,现退休在家,已年过70,是我市小郁竹艺健在的唯一著名传人。
   二、开发益阳小郁竹艺可以做大、做强
   1、益阳小郁竹艺是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也是益阳传统的竹工艺,政府应高度重视益阳小郁竹艺的开发,成立专门的机构,出台优惠政策,提供研究竹工艺的经费,扶植、引导、帮助有开发潜力的竹工艺项目,以促进地方特色工艺的发展。
   2、政府要注重发挥竹艺人才的作用。益阳小郁竹艺原来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名,特别是七十年代一代竹艺大师刘宗凡在继承益阳竹器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了竹材着色,竹青贴面,竹头拼边,竹技郁花等42项新工艺,把益阳竹器由一般日用品发展为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竹器工艺品和室内装饰,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均获得很高的评价。近来,刘宗凡老先生眼看益阳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郁竹艺即将失传急在心里,他多次召集自己的徒弟和竹艺老工人进行座谈,探讨如何挽救益阳小郁竹艺,发展益阳小郁竹艺,并准备成立“刘宗凡竹艺研究中心”,着力打造益阳竹艺特色和品牌,将益阳竹工艺生产打入国际市场,挖掘益阳竹工艺项目。
   三、开发益阳小郁竹艺的几点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17号《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九条之规定:国家对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采取下列保护措施:
   1、搜集、整理、建立档案;
   2、征集、收藏优秀代表作品;
   3、对其工艺技术秘密确定密级,依法实施保密;
   4、资助研究、培养人才。
   第十条也有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精神。
   为开发益阳小郁竹艺,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务院217号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建议:
   1、要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小郁竹艺,大力宣传艺术大师、竹业名人艺人创作作品和艺术成就,扩大其社会影响,鼓励他们努力探索,积极创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多做贡献。
   2、政府要扶植传统竹工艺项目的政策,为竹类艺术大师、名艺人提供研究场所、经费,对竹工艺美术大师要关心,应像其他专家那样享受政府津贴和 创作的待遇。对面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要大力培养后备技术人才,使传统工艺技艺后继有人。
   3、政府要建立市竹艺术存列展示厅,尽量收藏艺术大师、名艺人创作的竹艺珍品,增拨竹类工艺美术珍品征集费,作为楠竹之乡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宣传窗口、旅游竹工艺的开发地。
   4、有关部门应组织召集工艺美术大师、名艺人、老竹艺工人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交流提高机能,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竹工艺品交易会,让益阳竹工艺产品重新打入国际市场。 (作者:郭建军 沈军 联系电话:沈军13037372226)

   二00六年六月十日《湖南日报》公布了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十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益阳小郁竹艺是益阳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各种体制和市场经济的抑制,导致益阳小郁竹艺由兴旺而逐步走向衰弱,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此笔者就益阳小郁竹艺的兴衰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感触颇深。
   益阳竹艺品创始于明代,是湖南优秀的民间工艺品,竹艺产品遍布街头巷尾,因此益阳素有“竹器之城”的美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盛名。竹业生产在不断地发展,一九七七年竹制产品出口达40多万美元,从六三年以来益阳竹业先后派出17名32人次竹艺技术人员赴几内亚、加纳、伊朗等国传授竹艺技术,其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随着改革开放,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益阳小郁竹艺却由兴旺逐步走向了衰弱,原来国营竹艺厂已不存在,竹艺工人不断流失、转向,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甚至有的竹艺工人连生活都难以维持,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有关部门和领导对发展竹艺思路还不够开阔,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还比较保守,特别是竹艺产品在运行中的竞争能力比较脆弱,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竹艺快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的人文环境还没有很好地利用。
   2、益阳虽连续举办了两届竹文化节,但只是有竹文化之名,而无竹文化之实,效果不佳,一些领导对此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唱反调,特别是有的职能部门往往在牵涉到经费问题时,只是站在自身的利益考虑,有的甚至借种种原因给竹艺的发展设阻力、出难题。
   3、在开发益阳小郁竹艺上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制定扶植竹艺开发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机构。在引导帮助开发竹艺生产上没有具体的措施,对从事竹业生产的经营者一旦遇到的实质性的问题无人过问,相互推诿,从而导致一些很有开发潜力的竹艺项目因得不到支持而只能过早地夭折,如已获国家专利的自动竹类雕刻机、天然雕花竹装饰板等项目,这样大大挫伤了竹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4、严重地缺乏技术人才。原竹艺厂的一批竹艺工人不断流失、转向,而当前的资深竹艺工人专家明显呈现老龄化,大都有七八十岁,如不采取抢救措施,益阳小郁竹艺将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怎样挽救益阳小郁竹艺,合理开发竹艺制品?要抢救益阳小郁竹艺,发展益阳竹艺生产,就要理清竹艺发展的新思路,明确竹艺发展的新目标,进一步探索竹类加工的深度,扩大生产规模,益阳小郁竹艺才能做大、做强。
   一、发展益阳小郁竹艺的自然条件
   1、益阳竹资源十分丰富,竹子主要分布在桃江、资阳、安化及赫山等地,约187万余亩,尤其桃江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被誉为楠竹之乡。
   2、竹子的人文特征:历史文人墨客都借竹抒怀,赋予竹子各种人的精神品格。如:古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画家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古代文人还把竹的品格与高风亮节等同,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直到凌云总虚心”。竹子的人文特征充分说明我们可以在竹子上大做文章。
   3、竹的产业特征:自古以来益阳人民就有种竹、用竹的习惯,尤其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大师刘宗凡同志为首的竹艺工人们,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之上,将益阳小郁竹艺由传统的10多个品种发展到200多个品种,并将益阳小郁竹艺打入国际市场。刘宗凡先生是我国唯一的小郁工艺美术大师,出国任竹艺专家12年,曾任市竹艺厂厂长,现退休在家,已年过70,是我市小郁竹艺健在的唯一著名传人。
   二、开发益阳小郁竹艺可以做大、做强
   1、益阳小郁竹艺是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也是益阳传统的竹工艺,政府应高度重视益阳小郁竹艺的开发,成立专门的机构,出台优惠政策,提供研究竹工艺的经费,扶植、引导、帮助有开发潜力的竹工艺项目,以促进地方特色工艺的发展。
   2、政府要注重发挥竹艺人才的作用。益阳小郁竹艺原来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名,特别是七十年代一代竹艺大师刘宗凡在继承益阳竹器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了竹材着色,竹青贴面,竹头拼边,竹技郁花等42项新工艺,把益阳竹器由一般日用品发展为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竹器工艺品和室内装饰,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均获得很高的评价。近来,刘宗凡老先生眼看益阳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郁竹艺即将失传急在心里,他多次召集自己的徒弟和竹艺老工人进行座谈,探讨如何挽救益阳小郁竹艺,发展益阳小郁竹艺,并准备成立“刘宗凡竹艺研究中心”,着力打造益阳竹艺特色和品牌,将益阳竹工艺生产打入国际市场,挖掘益阳竹工艺项目。
   三、开发益阳小郁竹艺的几点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17号《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九条之规定:国家对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采取下列保护措施:
   1、搜集、整理、建立档案;
   2、征集、收藏优秀代表作品;
   3、对其工艺技术秘密确定密级,依法实施保密;
   4、资助研究、培养人才。
   第十条也有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精神。
   为开发益阳小郁竹艺,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务院217号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建议:
   1、要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小郁竹艺,大力宣传艺术大师、竹业名人艺人创作作品和艺术成就,扩大其社会影响,鼓励他们努力探索,积极创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多做贡献。
   2、政府要扶植传统竹工艺项目的政策,为竹类艺术大师、名艺人提供研究场所、经费,对竹工艺美术大师要关心,应像其他专家那样享受政府津贴和 创作的待遇。对面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要大力培养后备技术人才,使传统工艺技艺后继有人。
   3、政府要建立市竹艺术存列展示厅,尽量收藏艺术大师、名艺人创作的竹艺珍品,增拨竹类工艺美术珍品征集费,作为楠竹之乡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宣传窗口、旅游竹工艺的开发地。
   4、有关部门应组织召集工艺美术大师、名艺人、老竹艺工人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交流提高机能,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竹工艺品交易会,让益阳竹工艺产品重新打入国际市场。 (作者:郭建军 沈军 联系电话:沈军13037372226)

   二00六年六月十日《湖南日报》公布了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十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益阳小郁竹艺是益阳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各种体制和市场经济的抑制,导致益阳小郁竹艺由兴旺而逐步走向衰弱,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此笔者就益阳小郁竹艺的兴衰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感触颇深。
   益阳竹艺品创始于明代,是湖南优秀的民间工艺品,竹艺产品遍布街头巷尾,因此益阳素有“竹器之城”的美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盛名。竹业生产在不断地发展,一九七七年竹制产品出口达40多万美元,从六三年以来益阳竹业先后派出17名32人次竹艺技术人员赴几内亚、加纳、伊朗等国传授竹艺技术,其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随着改革开放,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益阳小郁竹艺却由兴旺逐步走向了衰弱,原来国营竹艺厂已不存在,竹艺工人不断流失、转向,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甚至有的竹艺工人连生活都难以维持,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有关部门和领导对发展竹艺思路还不够开阔,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还比较保守,特别是竹艺产品在运行中的竞争能力比较脆弱,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竹艺快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的人文环境还没有很好地利用。
   2、益阳虽连续举办了两届竹文化节,但只是有竹文化之名,而无竹文化之实,效果不佳,一些领导对此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唱反调,特别是有的职能部门往往在牵涉到经费问题时,只是站在自身的利益考虑,有的甚至借种种原因给竹艺的发展设阻力、出难题。
   3、在开发益阳小郁竹艺上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制定扶植竹艺开发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机构。在引导帮助开发竹艺生产上没有具体的措施,对从事竹业生产的经营者一旦遇到的实质性的问题无人过问,相互推诿,从而导致一些很有开发潜力的竹艺项目因得不到支持而只能过早地夭折,如已获国家专利的自动竹类雕刻机、天然雕花竹装饰板等项目,这样大大挫伤了竹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4、严重地缺乏技术人才。原竹艺厂的一批竹艺工人不断流失、转向,而当前的资深竹艺工人专家明显呈现老龄化,大都有七八十岁,如不采取抢救措施,益阳小郁竹艺将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怎样挽救益阳小郁竹艺,合理开发竹艺制品?要抢救益阳小郁竹艺,发展益阳竹艺生产,就要理清竹艺发展的新思路,明确竹艺发展的新目标,进一步探索竹类加工的深度,扩大生产规模,益阳小郁竹艺才能做大、做强。
   一、发展益阳小郁竹艺的自然条件
   1、益阳竹资源十分丰富,竹子主要分布在桃江、资阳、安化及赫山等地,约187万余亩,尤其桃江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被誉为楠竹之乡。
   2、竹子的人文特征:历史文人墨客都借竹抒怀,赋予竹子各种人的精神品格。如:古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画家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古代文人还把竹的品格与高风亮节等同,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直到凌云总虚心”。竹子的人文特征充分说明我们可以在竹子上大做文章。
   3、竹的产业特征:自古以来益阳人民就有种竹、用竹的习惯,尤其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大师刘宗凡同志为首的竹艺工人们,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之上,将益阳小郁竹艺由传统的10多个品种发展到200多个品种,并将益阳小郁竹艺打入国际市场。刘宗凡先生是我国唯一的小郁工艺美术大师,出国任竹艺专家12年,曾任市竹艺厂厂长,现退休在家,已年过70,是我市小郁竹艺健在的唯一著名传人。
   二、开发益阳小郁竹艺可以做大、做强
   1、益阳小郁竹艺是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也是益阳传统的竹工艺,政府应高度重视益阳小郁竹艺的开发,成立专门的机构,出台优惠政策,提供研究竹工艺的经费,扶植、引导、帮助有开发潜力的竹工艺项目,以促进地方特色工艺的发展。
   2、政府要注重发挥竹艺人才的作用。益阳小郁竹艺原来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名,特别是七十年代一代竹艺大师刘宗凡在继承益阳竹器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了竹材着色,竹青贴面,竹头拼边,竹技郁花等42项新工艺,把益阳竹器由一般日用品发展为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竹器工艺品和室内装饰,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均获得很高的评价。近来,刘宗凡老先生眼看益阳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郁竹艺即将失传急在心里,他多次召集自己的徒弟和竹艺老工人进行座谈,探讨如何挽救益阳小郁竹艺,发展益阳小郁竹艺,并准备成立“刘宗凡竹艺研究中心”,着力打造益阳竹艺特色和品牌,将益阳竹工艺生产打入国际市场,挖掘益阳竹工艺项目。
   三、开发益阳小郁竹艺的几点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17号《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九条之规定:国家对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采取下列保护措施:
   1、搜集、整理、建立档案;
   2、征集、收藏优秀代表作品;
   3、对其工艺技术秘密确定密级,依法实施保密;
   4、资助研究、培养人才。
   第十条也有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精神。
   为开发益阳小郁竹艺,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务院217号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建议:
   1、要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小郁竹艺,大力宣传艺术大师、竹业名人艺人创作作品和艺术成就,扩大其社会影响,鼓励他们努力探索,积极创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多做贡献。
   2、政府要扶植传统竹工艺项目的政策,为竹类艺术大师、名艺人提供研究场所、经费,对竹工艺美术大师要关心,应像其他专家那样享受政府津贴和 创作的待遇。对面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要大力培养后备技术人才,使传统工艺技艺后继有人。
   3、政府要建立市竹艺术存列展示厅,尽量收藏艺术大师、名艺人创作的竹艺珍品,增拨竹类工艺美术珍品征集费,作为楠竹之乡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宣传窗口、旅游竹工艺的开发地。
   4、有关部门应组织召集工艺美术大师、名艺人、老竹艺工人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交流提高机能,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竹工艺品交易会,让益阳竹工艺产品重新打入国际市场。 (作者:郭建军 沈军 联系电话:沈军13037372226)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竹网证实,仅供您参考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